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、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,有效防范金融风险,2024年9月,金融监管总局、中国人民银行、中国证监会围绕“保障权益防风险”年度主题,联合开展“金融教育宣传月”活动。
AI换脸诈骗
陷阱模式: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AI换脸技术已经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桥段。犯罪分子利用这一技术,可以轻松地模仿出任意一个人的面貌和声音,以此来进行诈骗。这类骗局通常表现为冒充亲友或知名企业高管,以紧急情况需要资金援助作为理由,让受害者在没有足够时间思考的情况下转账汇款。
陷阱案例:
李阿姨收到了一条来自“儿子”的视频通话请求,视频中的“儿子”看起来非常焦急,声称自己遇到了麻烦急需一笔钱来解决。由于是视频聊天,“儿子”的面容和声音都与平时无异,李阿姨未加思索便将钱汇了过去,直到真正的儿子来电询问才意识到被骗。
防骗技巧:
1、对于任何紧急求助的信息,务必通过其他方式验证对方的身份,如拨打已知电话号码或联系共同的朋友确认。
2、保持警觉,特别是当涉及到资金转移时,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“紧急情况”。
3、如果收到可疑信息,应立即报告给当地的警方或金融机构。
外汇交易诈骗
陷阱模式:
近年来,随着全球化的加深,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关注海外金融市场,尤其是外汇交易。不法分子常常伪装成专业的外汇交易平台,承诺高额回报吸引投资者,一旦资金进入其账户,则很难追回。此外,他们还可能利用复杂的金融术语迷惑投资者,使人们误以为自己正在参与正规的投资活动。
陷阱案例:
张先生被一则广告吸引,广告宣称只要加入他们的外汇交易系统,就能轻松实现财富自由。经过一段时间的“盈利”演示后,张先生投入了自己的积蓄,然而不久之后平台便无法登录,客服也消失无踪。
防骗技巧:
1、对于任何紧急求助的信息,务必通过其他方式验证对方的身份,如拨打已知电话号码或联系共同的朋友确认。
2、保持警觉,特别是当涉及到资金转移时,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“紧急情况”。
3、如果收到可疑信息,应立即报告给当地的警方或金融机构。
虚假理财型金融诈骗
陷阱模式:
随着人们理财意识的增强,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理财产品。然而,并非所有的理财产品都是值得信赖的。在金融诈骗案件中,犯罪嫌疑人通常以销售理财产品的方式骗取资金。他们有的虚构发展前景良好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实体投资项目,如养老社区、生物科技、光伏电站等新兴产业,将这些项目包装成债权转让类理财产品,以高收益低风险为诱饵,诱骗投资者上钩。一旦资金到位,骗子就会以各种借口拖延支付本金及利息,最终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。
陷阱案例:
张先生在网上看到一个号称高收益的光伏电站投资项目,被承诺年化回报率高达15%,并有政府补贴。在参加了项目方组织的线上说明会后,他投资了10万元。起初,他按时收到了所谓的“收益分红”,但几个月后,项目方以各种理由推迟支付,最终失联,张先生的投资血本无归。
防骗技巧:
1、投资前应详细了解项目的背景信息,对产品的发行方进行充分调查,包括但不限于发行方的历史表现、产品类型、投资方向等。
2、避免盲目跟风,特别是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信息,更应该谨慎对待。
3、尽可能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理财产品,并保留所有交易记录以备不时之需。
4、对于过于诱人的投资回报率保持警惕。
高利贷“砍头息”
陷阱模式:
在经济不景气或者个人资金周转困难的时候,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向非正规渠道寻求贷款。然而,这正是高利贷组织活跃的时机。他们以提供快速贷款服务为幌子,实际上却收取极高的利息,俗称“砍头息”。这种借贷方式不仅利息高昂,而且隐藏着诸多附加条件,一旦逾期还款,借款人将面临更加严重的经济压力。
陷阱案例:
小王因为急需用钱找到了一家所谓的“小额贷款公司”,虽然借款金额不多,但合同中规定的利率却是法律允许范围的数倍。由于急于用钱,他签下了合同,结果陷入了长期的债务泥潭。
防骗技巧:
1、在申请贷款之前,仔细阅读合同条款,特别留意关于利率、还款期限等方面的规定。
2、尽量寻找合法合规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,避免陷入非法借贷的陷阱。
3、遇到不明贷款条件时,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。
在这个数字化时代,我们必须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财产不受侵害。通过增强自身的金融知识,我们可以更好地辨别真伪,建立起坚固的防骗屏障,远离那些试图利用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设置的陷阱。